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在职场中“太敏感”,真的是一件坏事吗?

在职场中“太敏感”,真的是一件坏事吗?

发布时间:2022-08-26 14:37:22 阅读量:122 0

       “老板刚刚对我说那句话,肯定是对我不满意了,TA是不是讨厌我?”

       “他们吃饭没叫我,我好像是个不受欢迎的人。”

       “这又不是我的工作,为什么要交给我?我不想做!可不做不行啊,好痛苦。”……

       作为一个职场人,你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内心独白?是否被时不时出现的情绪压得喘不过气来?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励志书《钝感力》曾被广泛追捧,不少公司管理层一度把它作为培训项目,鼓励员工培养自己的钝感力,避免“玻璃心”,别太在乎他人的负面评价,以目标为导向努力工作。从管理者的角度,钝感力确实有助于员工提高工作效率,毕竟没有情绪的人就不会被情绪左右,节省下来的精力和时间都可以用来投入工作。“钝感力”的提出正是站在了“敏感”的对立面,认为敏感就是心胸狭窄、自寻烦恼,而钝感则是豁达宽容、淡定平和。似乎敏感就是人生大忌,需要尽快消除,最好能永远摈弃,才能获得成功和圆满。我不止一次从朋友口中听到类似的话——“我就是太敏感了,我得磨炼一下自己的钝感力”,好像敏感是个缺陷,听得让人心疼。

01敏感真的是坏事吗?

1. 高敏感可能是天生的

       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,高敏感的确是一些人与生俱来的特质,这就意味着它已经写在了DNA中,先天的生理基础很难改变(也有一部分人是由于早年养育环境和抚养人的原因,造成了敏感的个性)。

       高敏感人群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感受到特定的刺激,包括环境刺激和心理刺激,能更快速、更敏锐的感知到气味、光线、声音以及情绪的变化。这是进化的结果,要知道,感知力敏锐的人在危险来临时有更高的概率存活下来。

2. 高敏感是一种能力

       高敏感人群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可以轻易捕捉到细节的差异,能在脑海中构思出丰富的场景,也更容易具备美学和艺术的鉴赏力。他们情感细腻,能共情他人,与人建立亲切的连接,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。在设计、创意、心理咨询、教育等领域,敏感几乎是必备能力。

3. 高敏感有时会让自己受伤

       一体两面,高敏感人群由于太容易感受到细微的变化,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,很难被恰到好处地养育,这会使他们常常感到被忽视、被伤害。比较常见的是后天发展出压抑、情感隔离等心理防御机制,使自己不至于感受到太多的痛苦,久而久之,随着心理弹性的不断减弱,可能会形成僵化的应对方式。而且高敏感人群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自我攻击,总是感觉到“是我不够好”,会思维反刍,过度关注负面反馈,因而与抑郁高度相关。

02高敏感人群要如何在职场中生存?

1. 正视自己的天赋

       自我接纳是一剂良药,对于高敏感人群更是如此。对于习惯性自我批评的人来说,接纳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,因为他们有一万个理由指出自己不够好。可惜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免于被他人指责,而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,所以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艰辛。陷于自我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源于单一的评价标准:“好”或“不好”,“对”或“错”。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使用更成熟的方式,去接受事物本身就存在的复杂性。敏感本身并无对错,不需要去克服或纠正,而是去正视它。

2. 学会自我保护

       《钝感力》中贡献了一个减少内心痛苦的方法,就是关注目标,但我想补充一个重要前提——优先安抚自己。想要不被消极情绪伤害,首先要觉察到它的存在。由于高敏感人群通常会使用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,他们无意识地设置了一道屏障,令自己尽可能感受不到消极情绪,所以当它们出现时,可能已经很强烈了。这时就要积极地进行自我安抚,比如在心里告诉自己:“这些情绪是正常的,它们在提醒我,我受伤了,我感觉到受伤并不是我的错”,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行动,比如正念关注身体、腹式呼吸、蝴蝶拍等。当安抚自己之后,去关注目标就是一个有效转移注意力的方式,想想自己正在做的事,以及自己要去向何处,这些都能帮助自己离开思维反刍,避免反复咀嚼伤人的感受。3. 了解自己的边界共情能力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,就是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,高敏感人群在感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消极情绪时,会忍不住想要提供帮助,当然,他们也会成为别人诉苦的首选对象。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职场中,高敏感人群很容易产生情绪耗竭,因此,需要了解自己的边界在哪里,区分他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,并学会拒绝。

4. 选择适合的工作

       有些岗位需要频繁地与陌生人打交道、经常变换工作环境,这类工作对高敏感人群来说,可能是噩梦一样的存在,他们会因信息或情绪过载而失去活力,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,可能会成为自我攻击的另一个来源。相反,需要创造力、想象力或是与有限人群深度交流的工作,就会提供更能激发他们潜力的机会。

5. 摘掉标签

       高敏感也好,钝感也好,任何描述都是帮助了解自己的工具,这些自我诠释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、是什么样的人,如何能更好的保护自己、发展自己,它们并不表示我们被归为某类,也不表示我们只能是某一种人。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在某些时刻迟钝,也允许自己在特定的场景下敏锐,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。人是终身发展的,探索自己、理解自己、与自己和解,是贯穿一生的过程,没有人能提供适用于所有人的准则或真谛。请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,是有选择的,并用积极的行动加以印证。

(源自:澎湃新闻)

相关资讯推荐
    相关课程推荐
      意见反馈